翻开北京地图,会发现很多老地名中都带个“窑”字,北京需要这么多“窑”吗?难道老北京城是个大工厂?其实很简单,就像新北京地名中许多带“桥”一样,“窑”在过去人们生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,不亚于今天的“桥”。
明成祖为“震动北方”,迁都北京,因城市建设需要,大量山陕工匠涌入,北京的“窑”渐渐多起来,多集中在南城一代,当时这里砖瓦匠较多,形成了“大北窑”、“刘家窑”等。
“窑”主要生产砖瓦,是旧式建筑的必需品,砖瓦容易损毁,窑厂需不断生产,以满足维修的需要,因此窑厂生存相对容易。比如清末民初,潘家园(原名潘家窑)一代砖窑鳞次栉比,达到了近百家之多。
然而,烧窑需使用粘土,窑厂开设后,往往就地取土,作为原材料,然而,黏土资源是有限的,一旦周边的黏土被挖光了,窑厂就会被废弃,窑主只能另寻更好的地方开窑。随开随弃,所以北京的窑特别多,而叫“窑”的地方也特别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