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
 首页 > 出行导游频道 > 人文历史 > 历史揭秘:北京为什么这么多“窑”?

历史揭秘:北京为什么这么多“窑”?

2010-12-24 2:00:00   网友评论来源:搜狐网  
   复制链接 |   

  翻开北京地图,会发现很多老地名中都带个“窑”字,北京需要这么多“窑”吗?难道老北京城是个大工厂?其实很简单,就像新北京地名中许多带“桥”一样,“窑”在过去人们生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,不亚于今天的“桥”。

  明成祖为“震动北方”,迁都北京,因城市建设需要,大量山陕工匠涌入,北京的“窑”渐渐多起来,多集中在南城一代,当时这里砖瓦匠较多,形成了“大北窑”、“刘家窑”等。

  “窑”主要生产砖瓦,是旧式建筑的必需品,砖瓦容易损毁,窑厂需不断生产,以满足维修的需要,因此窑厂生存相对容易。比如清末民初,潘家园(原名潘家窑)一代砖窑鳞次栉比,达到了近百家之多。

  然而,烧窑需使用粘土,窑厂开设后,往往就地取土,作为原材料,然而,黏土资源是有限的,一旦周边的黏土被挖光了,窑厂就会被废弃,窑主只能另寻更好的地方开窑。随开随弃,所以北京的窑特别多,而叫“窑”的地方也特别多。

【分页导航】
   [编辑:逯博]
查看更多评论>>我来说两句(已有0条评论)
暂无评论
发表评论(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)
忘记密码? 注册 用户名:  密码:    匿名评论
本文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:转载自风景网 [ http://www.fengjing.com ]
本文链接:
本文关键字北京